新學期,教師和父母必讀的小班兒童發展特點 CPE中國幼教展
新學期已經來臨,幼兒園又將迎來新的小朋友,小班教師必然面臨著孩子入園焦慮的“大型哭鬧現場”,除了孩子會焦慮,新生家長可能比孩子還焦慮。
當家長陷入到焦慮中,很有可能顧及不到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支持。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我們整理了2—3歲孩子發展特點。歡迎幼兒園教師閱讀,并轉發給家長,讓家長也可以正確認識孩子的成長發展特點。
本文解讀:2—3歲孩子共通的發展特點:
自我意識敏感期;
細小事物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
模仿敏感期
身份確定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
*敏感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的獲得都有一個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只對環境中的某一項事物專心,而拒絕接受其他事物,這個時期就是孩子發展的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從而更容易獲得能力。蒙臺梭利認為,敏感期是稍縱即逝的,不會長期永存。如果在孩子的敏感期實施適宜的教育,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錯過孩子發展的敏感期,就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較大甚至無法彌補的損失。
01 、“不要!不行!不可以!”孩子為何如此堅定地拒絕?
八月是2歲2個月的寶寶。看到同事的孩子八月來到幼兒園。我和老師們友好地向他打招呼,八月的反應卻很激烈:不停地尖叫,同時,使勁地跺著腳,拍打著手,一臉的不耐煩,并且拉著媽媽要離開辦公室。在這之后的時間里,只要教師靠近他,他便會再次爆發——尖叫、跺腳、拍打。他拒絕成人靠近。
之后的幾天,碰到八月,我都會刻意與他保持距離,平靜又友善地看著他。這樣嘗試幾次,我發現只要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就會表現得平和而安靜。這樣過了兩三天,當我再走近他身邊時,他不再尖叫了,只是警惕地看著我。因為他發現我并不會隨意去觸碰他。
解讀:
八月正處于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孩子在剛出生時,他們的意識是混沌的,與萬物渾然一體的,并沒有自我的意識。但是當嬰兒長到2歲甚至2歲不到時,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上是分離的,這時候,孩子便進入了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開始發現自我。
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區分自己與他人,會有一些具體的表現,如打人、推人等;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情緒“唱反調”,會堅決地說“不”“不要”“不行”,這是孩子嘗試按照自己的方式捍衛自我如八月用尖叫、跺腳、推拒的方式,就是在向成人宣布:不要靠近我!
蒙特梭利在其《教師守則》中首先提到:未經允許,教師不能觸摸兒童。希望成人可以控制住自己,在向孩子表達情感時,先去關注到孩子的狀態,不要一上來就擁抱、親吻、觸摸孩子。
*自我意識敏感期一般發生于孩子1歲半到3歲之間。
02 、不起眼的小東西我都能看見
2歲的丁丁在入園的第三天,教師就發現他總喜歡手握一些很小的東西,有小珠子、小筆芯、小線頭、小紙片等,并且是牢牢握在手心,生怕別人搶了去似的。
一次工作結束后,他把一個小木釘帶出了教室。教師發現后,請他歸位,可他緊緊攥著小拳頭,無論如何都不肯放手。還有一次,他丟了一個小零件,著急地四處尋找,最終沒找到。這件事讓他惦記了一個星期,每天他都在找那個小零件,還反復讓教師幫他找。他媽媽說,他在家也常常握著小玩意兒入睡,并且早晨一睜眼就要看到他的小玩意兒。他還常常為丟失的小東西哭泣。
解讀:
2歲的丁丁正處于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期。一般孩子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在這個時期,孩子的眼睛好像一個放大鏡,能夠將所有細小的東西錄入眼睛里,他們的手里也總是緊緊攥著一些小東西:頭發絲、小紙片、小鐵釘......
皮亞杰認為,兒童首先是通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一定是從微觀開始的。成人用知識和大腦來理解世界,兒童則用自己的經歷將環境內化,這就是創造生命。這與忙碌的、感覺麻木的成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蒙特梭利說:兒童對細小事物的觀察和熱愛,是對已無暇顧及環境的成人的一種補充。
希望在孩子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教師和家長支持并理解孩子的探索行為,陪伴他們,在保證孩子安全的環境下,放其自由玩耍,盡情探索!
*細小事物的敏感期發生于孩子一歲半到兩歲之間,這一敏感期一直會持續到4歲。
03 、拋撒、搬運和壘高驚喜于探索空間
“嘩”的一聲,2歲6個月的小寶又將豆子撒了一地。這已經是第三次了。我和王老師對視了一下,過去幫她歸位。她很快發現教師在不停地將豆子歸攏。這個發現讓她更起勁地將豆子撒到其他地方。伴隨著豆子“啪啪啪”落地的聲音,她的臉上透著微微的驚喜。
小寶還喜歡將教具搬來搬去,把立體幾何組拿到梯道里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將它們藏到工作毯里。有一天,小寶發現粉紅塔與棕色階梯可聯合壘高,她歡呼雀躍地站到了小椅子上,要與那塔狀造型比高。在工作時間里,教師不斷發現小寶將彩色圓柱體組從她的工作毯上扔到別人的工作毯上,或者把珠子、蠶豆一顆顆地扔在教室的地上。
解讀:
小寶的空間敏感期到來了。她通過拋撒、移動物體來探索空間,感知她和物品、和空間之間的關系。在空間敏感期時,孩子也會對一個狹小的空間非常感興趣:比如鉆到大衣柜里、桌子下面玩耍。我們常常也會看見小朋友反復爬樓梯,爬窗臺、爬桌子、爬欄桿......實際上,這都是孩子在運用身體對空間的探索。
當孩子處于空間的敏感期階段,可能會給教師和家長帶來一些危機感:因為害怕孩子受傷,不許孩子趴在桌子上,不許從滑梯上往下跳,不許孩子鉆到一個小地方………實際上很早的時候國際上就有一個“視崖實驗”:兒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凡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個在視覺上表現出低洼的部分都不會爬過去。這證明兒童對環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衛意識的。
我們可以跟在孩子幾米以外保護他,而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不要設置那么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剛有點不平衡的時候就把手支上去扶住。教師和家長都需要有承受危險的心理力量,不要把這種危險“說”給孩子。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危機感,破壞兒童自己保護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喪失了探索世界的機會。
*空間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從0歲開始到6歲都存在,比較明顯的表現在2—4歲。
04 “出神入化”地模仿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丁丁3歲了。這兩天,丁丁開始喜歡模仿,模仿什么像什么,簡直是出神入化。早晨一進校門,看見張敏行坐在秋千上,丁丁也坐到了秋千上;張敏行在秋千上旋轉,丁丁也照著樣子旋轉;一會兒張敏行抱著籃球跑過來告訴教師:“是小天使班的球。”丁丁在旁邊馬上說:“是小天使班的球。”但他的雙手是空的。
午飯時,張敏行端著盤子過來說:“老師,我還要。”丁丁也端著盤子跑過來,邊跑邊往嘴里送喂米飯:“老師,我還要。”但是,他的餐盤里其實還有米飯和菜......總之,他只要發現其他孩子做什么,一定也要跟著做什么。
解讀:
從理論上來說,模仿的敏感期應該在1歲半到2歲出現,但大部分孩子的這個敏感期是在2歲半出現的,丁丁的敏感期滯后了,但顯然他在全力以赴地彌補。當孩子處于模仿敏感期的發展階段,孩子最早表現為模仿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重復進行,也會模仿動作。
模仿是孩子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好像孩子可以停在某一種系列的動作中,然后將此動作重復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J·凱根說:“對于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
所以要給到教師和家長最好的建議就是:一、讓孩子去做,模仿沒有對與錯;二、盡量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兒童模仿的需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使孩子平穩地度過這一時期。
*模仿的敏感期一般在1歲半到2歲半出現。
05 、“我是孫悟空要去打妖怪!”
2歲半的胖胖,最大的興趣就是模仿孫悟空。
初次見面我就領教了他的本領。“你好,我是你的老師,你可以叫我徐老師。”胖胖睜大眼睛直愣愣地看著我,好像沒聽懂我的話。不一會兒,他竟然舞動著金箍棒找妖精去了!這可把送他來的“親友團”急壞了,趕緊把他追回來,重新把我隆重地介紹一遍:“胖胖,她是你的老師,就像唐僧是孫悟空的師父。”胖胖果然一點就通,立刻叫了我一聲:“師父!”
胖胖每天帶著金箍棒來幼兒園。他認定自己就是孫悟空,與小朋友發生沖突就說:“看俺老孫怎么收拾你!”回家時則對我說一句:“師父,老孫告辭了!”
解讀:
孩子向往神通廣大。很多孩子喜歡孫悟空,因為孫悟空神通廣大。大多數孩子都曾想象過自己是孫悟空,有些孩子收集孫悟空的書,畫孫悟空,反復看電視劇《西游記》。當班級里的孩子出現對神的向往和追求時,他們正在處于“身份確定”的敏感期:崇拜“神”,熱切地認識“神”,收集“神”的故事;希望“神”在現實中出現,想象自己和“神”在一起,或者想象或期待自己就是“神”。孩子會模仿“神”的各種特質和細節,收集“神”的各種內容,一個都不放過,全部研究清楚。
身份確定敏感期一般在兩歲左右出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選定一個偶像并時時模仿——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孩子們通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最終形成自我。
這個敏感期過去后,你再這樣叫他,他可能會不高興,會說:“我就是我”。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度過人類的童話期,幫他走向成人。
*“身份確定”的敏感期一般會在2歲左右出現。
06 、“老師,我要歸位!”
3歲的念念拿著拼圖來找老師:“老師,這個教具壞了。”“哦,是壞了,放在這兒吧。”
過了一會兒,念念走過來說:“老師,我把它(教具)歸位吧。”
“放在這兒,待會兒拿去修吧。”教師說。念念點點頭,離開教師,繼續去工作。過了一會兒,他又走到教師面前:“老師,把教具歸位吧。”
“我們不是要拿去修理嗎?”教師蹲下來問他。念念低頭離開了。過了一會兒,當念念再次站到教師面前時,教師一下子明白了,笑著把教具遞到了念念手里,讓他去歸位。歸位后,念念滿意地回到自己的工作毯上,抬頭對教師笑笑,好像是說:“就是這樣。”
解讀:
念念暫時離開了兩次,但可以看出他的心還在這兒。3歲的念念正處于體驗、建立秩序的發展階段。從選擇教具到工作,到歸位教具,當這個工作過程被打亂時,孩子會焦慮,直到解決問題,他才會松一口氣,投入到下一個工作中。
在孩子對秩序的發展階段,你可能還會看到孩子的這些“固執”:孩子第一次看到某樣東西放在哪里,那么就會一直堅持它所在的位置;每天回家的路線是不能改變的;出門一定要穿衣服、帶包……總之,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需求。當秩序的敏感發展階段到來時,孩子也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做的和以往不一樣,一切要重新來......
當孩子的秩序發展階段來臨時,教師和家長要知道和注意的是:這樣有秩序的環境漸漸地使孩子產生了安全感。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這一生命現象,同時,也要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如果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準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哭出去,孩子自己就會接納已發生的事實。要知道,正是對秩序的追求,使孩子開始理解這個世界。
*秩序的敏感期呈螺旋式發展,一般發生于2至4歲。
寫在最后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如果成人了解孩子內在的發展規律,便可以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長,因為只有足夠的了解,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希望今天分享的小班孩子發展特征的案例故事,可以幫助教師和家長更清晰地了解孩子們的成長規律。當你發現孩子一個接一個的成長節律來臨時,請理解并支持他,因為他正在習得他希望獲取的能力。
· END ·
關于CPE中國幼教展
CPE中國幼教展是國家級行業協會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的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托幼教商貿平臺,集“論壇研討+精準對接+趨勢引領+跨界融合”四位一體,是引領托幼教產品趨勢、傳播先進理念,推動托幼教全產業鏈健康發展的國際托幼教行業交流平臺。展會現場還將舉辦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邀請百位專家學者分享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與科學方法,探索新模式、尋求新突破。
關于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
協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在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務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
文中的案例和解讀內容,均來自孫瑞雪老師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和《愛和自由》;文章轉載自日敦社幼師學園,由CPE中國幼教展組委會整理編輯。 CPE中國幼教展2022年10月27-29日成都開幕,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