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E中國幼教展 | 《光明日報》連續刊發述評聚焦教育綜合改革:教育面貌“格局性變化”這樣發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局面。教育改革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實現2035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11月11日、12日,《光明日報》頭版連續刊發述評,聚焦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發展↓↓↓
人生出彩,讓每個人都有機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發展述評之一
“指揮棒全面轉向!”
10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讓人們看到了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的希望。正是像這樣一項又一項的教育改革舉措,鋪就了一條教育公平的中國之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局面——“全面改薄”攻堅戰縮小城鄉差距,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校際差距,“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行動計劃”縮小區域差距……教育資源和政策更多向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和老少邊窮島地區傾斜,教育發展也從規模增長邁向均衡協同。“有教無類”這一中華民族的樸素理想,正在新時代的中國大地成為現實。
補齊教育短板:啃下改革“硬骨頭”
“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由20萬人降至0人。”在9月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鄭重宣布,我國“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
醒目的數字“0”,得來實不易。它意味著我國在教育脫貧攻堅中取得了控輟保學這項世界難題的歷史性突破。
與這個“0”并肩的,還有這樣一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數據: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82億人,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732.03萬人。
在如此龐大的教育體系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老少邊窮島地區的教育是短板,要實現教育公平的目標,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當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人民群眾對更好更公平教育的向往,中國教育必須啃下“硬骨頭”,攻堅克難,補齊短板,不斷縮小校際、城鄉、區域之間的差異,努力讓每一個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
——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壓力,加強學前教育這一我國教育體系的薄弱環節。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一年后,海拔2500多米的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博作村結束了沒有幼教的歷史。6歲的彝族孩子莫什老七和全國4713.9萬幼兒一樣,每天到幼兒園跟老師學兒歌、和小伙伴兒捉迷藏。
——破解“鄉村弱、城鎮擠”困局,推進均衡發展這一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
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截至2019年年底,99.8%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到“20條底線”要求,95.3%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全國義務教育大班額總比例降至3.64%,24個大城市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8.6%。
——落實“兩為主,兩納入”政策,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2020年,廣東省東莞長安中學的高三學生李慧想報考她的偶像、作家路遙的母校,“到延安大學中文系讀書”。在以流入地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將常住人口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教育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政策的保障下,這個夏天,李慧與25.6萬名隨遷子女考生一道,在流入地參加了高考。而這一數字,已比2013年的4000余人增長了57倍。
一項項政策落地,一條條措施生根,孩子們迎著新時代的朝陽,綻放希望的笑顏。
優化資源配置: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現在又回到農村,希望能帶著孩子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山西省陽曲縣首邑學校王莉紅的班上,一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七成是留守兒童。這位碩士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的特崗教師,為鄉村學校帶來了活力,更為孩子們帶來了希望。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勵有志青年到農村、到邊遠地區為國家教育事業建功立業”。
特崗計劃、公開招聘、定向培養、國培計劃……多元化的鄉村教師培養補充和培訓提升機制,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現在,每年有4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中小學任教;“特崗計劃”實施15年來,共有95萬教師走上中西部1000多個縣的3萬多所農村學校的講臺。
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吊羅山腳下,祖關小學的賈興麗等19名鄉村教師也有滿滿的獲得感:新教材專項培訓、課前童詩誦讀、幻燈片制作指導……一系列為提高鄉村教師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而定制的培訓,給了鄉村教師更多成長的機會。
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不僅有了更好的老師,也有了更加公平的上大學的機會。2015年以來,高校新增招生計劃主體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今年9月,清華園迎來了3500余名內地本科新生,其中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占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占20.2%,創近年來新高。
貧困地區孩子們在家鄉讀好大學的愿望也在一步一步實現。隨著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部省合建、省部共建和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等一系列幫扶政策的推進,中西部的高等教育辦學實力實現了整體躍升。今年9月1日,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的《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見》,更將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駛入改革發展的快車道。
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少年們,在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沐浴著教育公平的陽光,得以成為“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
完善保障機制:基礎支撐更加夯實
“一天4節課,一節課20分鐘,在家也不耽誤學習。”因疫情居家學習期間,安徽合肥黃山路小學四年級的吳梓璇每天準時收看全省統一錄制的“空中課堂”直播課程。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國2億多大中小學生不得不通過在線方式學習。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戰,是我國教育系統的一次大考、一場硬仗。
但這不是一場無準備之仗。早在2015年5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擲地有聲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截至2019年6月,全國98.4%的中小學實現網絡接入,90.1%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截至2020年5月,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瀏覽達20.73億人次,訪問達17.11億人次。這些舉措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應用和檢驗,保障“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落到實處,為支撐這次大考奠定了堅實基礎。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從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達4%,到連續8年保持4%以上,并首次超過4萬億元,持續加大的教育投入力度,折射的是黨和國家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的決心。
教育公平同樣離不開法治的保障。相比教育政策,法治更為基礎、重要和長遠。只有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更好地推動教育改革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推動修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學前教育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制定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構建依法治理“校鬧”制度體系,保障師生合法權益和正常教學秩序。
教育公平是一把金鑰匙,它幫孩子們打開夢想的大門;教育公平是一條起跑線,它為社會公平奠定最堅實的基石。教育公平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人生出彩、夢想成真,每個人也都有機會與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柴如瑾)
追求更好、更有質量的教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發展述評之二
數字沉甸甸。
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截至2019年,我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82億人,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732.03萬人。
我國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分別達102.6%、89.5%、51.6%。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76.01%,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清零,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
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能力明顯增強。高校每年輸送800多萬專門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職業學校每年輸送近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培訓上億人次。
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0178.12億元,首次超過5萬億元,自2012年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4%目標以來,這一比例連續8年保持在4%以上。
每一個數字的提升都彰顯著中國教育質量提升的成效。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億萬人民通過受教育實現著完善自身、改變命運、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人才是國家發展最大的資源,今天培養的人才將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主力軍,教育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賦予的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事業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教育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提供了有力支撐和重要引擎。教育改革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實現2035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鑄魂育人,為高質量教育指明方向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課堂、學校是基本場所,教育是根本途徑。
面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走進大中小學校考察,在與師生的親切交談中闡述立德樹人的豐富內涵、途徑和方法,為“更好的教育”指明方向。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020年秋季學期,37所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所在高校率先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指導各地各高校深入開展“學習新思想、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等系列理論教育活動,在全國中小學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題活動,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育系統落地生根。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相互支撐,全面構建立德樹人體系。暖心的畢業“寄”是今年學子銘記心間的回憶:舉著手機屏幕,看到了老師們幫自己收拾整理行李的完整過程。老師們用滿滿的愛熔鑄的線上思政課,也打包在學生奔向未來的行囊中。
對學子們而言,抗疫斗爭是一堂篤定信仰、塑造價值的生動思政課,也是一堂錘煉能力、磨礪意志的必修實踐課,所見所聞、所思所悟轉化為成長成才的豐厚營養和不竭動力。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本科生鄭欣怡表示:“偉大的抗疫精神已經融入我們每個人的思與行。我們一定會繼續加油,成長為能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如今,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新格局逐步形成,思政課教師隊伍持續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
提高教育質量,抓好教材是基礎。強化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地位,基本實現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在國家層面統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更全面、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融通課內課外,將為學生成長打下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引領他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三科教材統編工作全部完成并在20個省市投入使用,98種馬工程重點教材出版使用,推動教材建設真正成為“鑄魂工程”。
深化改革,為高質量教育提供發展動力
忙,是近年來大學校園里師生的切身感受。
為了上好一堂課,北京交通大學教師官科時常備課到深夜,每一個環節、知識點他都反復演練,配以豐富案例、動畫等。
“教師就像天線,將自己的知識和精神像電波一樣輻射出去,發射功率越大,傳輸的距離越遠,接收到這種信號的人就越多。這大概就是作為教師最大的價值了。”官科說。
教學是大學立校之本,無教學不大學,教學是辦學的根基;科研是強校之路,無科研不引領,科研是引領創新發展的方向。官科和不少老師一樣,追求的是“主動地忙”“有自主性地忙”“有成長力地忙”。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相關部門發文要求在職稱評定和科研評價方面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這些政策有利于高校教師減輕負擔、全心投入人才培養,牢牢抓住提高質量、唱響“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主旋律。
——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發布首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出臺“新時代高教40條”、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推出慕課建設中國方案、中國標準,遴選建設五大類國家級一流課程。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專業,引領帶動高校優化專業結構、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提升,推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加強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重大工程領域、重大社會問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培養,緊密結合承擔國家和區域重大科研任務,強化博士生原始創新能力,加快培養科技創新前沿的領軍人才。
“雙一流”建設吹響了中國高校沖刺國際前列、帶動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沖鋒號”。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萬眾矚目的高考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2014年起分三批扎實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構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大力推進高職分類招考,啟動部分高校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
全國教育大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央深改委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議,為新時代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有力有序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加快推動教育領域制度機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促進教育改革服務高質量發展,朝著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發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振興教師教育,為高質量教育夯實基礎
“全國廣大教師迎難而上,奮戰在抗擊疫情和‘停課不停學、不停教’兩條戰線上,守護億萬學生身心健康,支撐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全國廣大教師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了新時代教師教育振興發展的施工圖,各地在提高師范專業生均撥款、加強教育學科建設、強化師范質量保障等方面出臺了系列務實舉措,師范教育初心有所回歸。
教育部相繼印發《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升級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提出全面開展師德養成教育等舉措,加快形成高水平師范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廣大師范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從源頭上培養高素質教師。
鄉村教師隊伍面貌有明顯改觀,年齡、學歷、性別等結構趨于科學合理,如35歲(不含)以下教師占43.4%左右,本科以上學歷占51.6%,男教師占比接近40%。鄉村教師待遇持續改善,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也是在今年教師節,在教師崗位上工作62年的王寧先生被北京師范大學授予“四有”好老師終身成就獎。“教育是融入普通人群的普通生活的最平凡的事業,又是與生命和發展不可分離的崇高事業。”面對“終身”兩個字,王寧承諾:有生之年,做不了的事,支持和協助后來者去完成;尚能做得了的事,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希望能為這里的教育事業獻一份力。”家鄉在河北、就讀于新疆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的趙強,今年到新疆華山中學鐵門關分校當了一名老師。近年來,教師職業吸引力不斷增強,受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改革范圍擴大影響,考取教師資格人員逐年快速上升。2019年,教師資格認定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199.6萬人。
“師道”光芒薪火相傳。
關于CPE中國幼教展
作為國際化托幼教行業商貿優質平臺,CPE中國幼教展定位“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集“新品展示+精準對接+論壇研討+場景體驗”四位于一體,是幼教領域全產業鏈產品展示對接和前沿理論碰撞的最佳平臺。
協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在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務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由CPE中國幼教展組委會整理編輯。 CPE中國幼教展2021年10月19-21日上海開幕,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