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時代的六大劇變,教育的四大轉型 CPE中國幼教展
2023年1月7日,第五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在線上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元宇宙?永續性?積極心理:教育之未來”。2022年一丹獎兩位得主,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和斯坦福大學教育學榮休教授琳達?達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的精彩演講和對話備受關注,我們特別分享朱永新教授的演講內容。
朱永新,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2022年一丹教育發展獎得主,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非常高興,能夠與琳達教授就教育轉型這個話題進行討論。我想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生活的時代出發,分析一下教育轉型的特點,以及我們新教育的應對策略。
01、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處在危急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講話中指出:“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并不太平?!钡拇_,雖然我們對人類未來總體上持樂觀的態度,但是我們不能夠不看到我們生存的環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
1、地球處于危險之中
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這份報告提出,人類的未來取決于地球的未來,而這兩者都處于危險之中。人類目前的生態足跡表明,我們大約需要1.6個地球來支撐我們的生活。
去年以來,全世界五大洲同時發生了許多災難性極端天氣。我國河南鄭州突發千年來最強降雨、西伯利亞森林野火、歐洲致命的洪水、北美的高溫等,以及今年世界范圍的高溫,以及局部地域的洪水和干旱,都一再向人類敲起警鐘: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2、人類處于病毒之中
早在2015年,比爾蓋茨就憂心忡忡地說,如果有什么東西在未來幾十年里可以殺掉上千萬人,那更可能是個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戰爭。不幸的是,他的擔心在2020年初真的發生了。一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找到真正的戰勝病毒的有效辦法。
隨著新冠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變異株也不斷出現,奧密克戎變異株BA.5.2、BF.7、XBB、BQ.1等近期備受關注。
科學家們認為,或許更狡猾、殺傷力更大的病毒還沒有到來,更大的災害還沒來臨,但如果我們對此毫無警惕,也許還會措手不及。
3、國家處于對立之中
10年前,中國國家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了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他提出,這個世界,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明顯升溫,地區熱點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軍備競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當今世界仍然很不太平。雖然《核安全公約》已于1994年6月17日正式通過,但是人類面臨的核武器威脅一直沒有真正停止過。
4、技術處于擴張之中
美國學者波茲曼(Neil Postman)在《技術壟斷:文明向技術投降》一書中將文明分為三類,即工具運用文明、技術統治文明和技術壟斷文明。在第一類文明中,技術主要是作為中介工具,人們借助通過技術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從而創造了世界文明。但在后兩類文明中,技術從工具地位走向了一種統治地位甚至是壟斷地位,成為一種異化的控制力量。技術本應為人類的自由解放而服務,但卻成為奴役人類的工具。當代社會,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新的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技術的擴張同樣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未來簡史》作者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什么變化?”
02、我們生活的時代處在劇變之中
1、社會信息的膨脹化
知識膨脹、信息爆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有人統計,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而近10年來出現的創造發明比以往2000年的總和還要多。全世界每天發表的論文達13000~14000篇,每年登記的新專利達70萬項。
莫蘭指出,人們在知識膨脹、信息爆炸的時代已經無法駕馭這些知識和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沒,面對海量的信息茫然無措,甚至連最狹小的學科內的專家也不能理解他們領域中的信息。所以,我們需要防止在信息在失去知識,在知識中失去智慧,陷入有知識無智慧的境地。
2、教育資源的泛在化
教育資源泛在化,就是指學校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知識不再是少數人擁有的東西。隨時、隨地,線上、線下,人人、處處都可以獲得知識。
3、職業流動的快速化
所謂職業流動的快速化,是指一個職業干一輩子的時代過去了。新的職業不斷出現,一些行業紛紛退出歷史舞臺。在西方發達國家,大概一個人一生平均有十次以上改變職業的機會。過去學校教育為職業做準備的這樣一種理念和形態,也將發生很深刻的變化。
4、科學技術的賦能化
過去,我們主要是靠自己的大腦在進行學習?,F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高新技術,都在為教育賦能。馬斯克已經把芯片裝在人的大腦里了。未來人的學習方式、認知將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通過認知外包,人的學習能力也會大大增強。傳統的以記憶和再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方法也會發生很大變化。中國教育部長懷進鵬呼吁,要以數字化為杠桿,撬動全球教育變革。要抓住數字時代機遇,聚焦數字資源共建共享,開展教育數字化協同創新,攜手實現教育包容、公平和質量的新突破。
5、終身學習的常態化
過去,人們的教育基本是一次性完成的,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這樣一種刻板式的階段式的學習,未來的學習則是貫穿于整個人生。從連續性的學習走向間隔性的學習,終身化的學習。邊工作邊學習,在工作中、通過工作學習,間隔性學習等,將會成為學習的新常態。
6、學習內容的個性化
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的學習是沒有選擇的,中、小學的教育內容、教育時間、空間都是被填滿的,學生很少有選擇的空間。未來將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滿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
03、教育的轉型發展與未來展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強調,我們正面臨氣候變化、數字化轉型,觀念兩極分化和錯誤信息泛濫等重大挑戰。因此,迫切需要對教育進行反思,讓子孫后代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并為今后訂立新的社會契約奠定基礎。她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重建彼此、與地球以及技術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教育需要新的轉型,以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1、從人類中心走向生態中心
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已經深入地球的生態系統,也將在未來繼續影響地球上的生命。過去我們所有的教育都是以人為中心,認為人是這個世界唯一最重要的存在,而新的生態主義強調人和生態同樣重要,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同樣重要。國外已經把綠色素養與數字素養、認知素養、社會情感素養作為未來社會的四大護照,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怎么更加重視環境、重視生態,這是未來教育非常重要的走向。生態多樣性、氣候變化應該成為學校的核心課程。我們的學校應該率先成為綠色低碳學校,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應該隨之進行深刻變革,而我們的教師也要為此做好充分準備。
2、從關注分數走向關注生命
當今社會已是一個科技理性主宰的世界。當下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關注的是學生的分數,學生往往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成為應試的機器,教育世界里只見知識而不見生命。
這次疫情也暴露出生命教育的缺失問題。我們孩子的生命,學校師生的身心健康,正在遭遇到了危機。
這些問題固然有文化的因素,有社會的原因,但教育對于生命的關注不夠,無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未來的教育要努力拓展生命的長寬高,引導學生欣賞和熱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期盼生命的美好,體悟生命的意義,并且能夠把這種生命的關懷和熱愛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關懷、民胞物與的胸懷以及寬廣的人類情懷。
3、從民粹主義走向地球祖國
我們每個人既有自己的家鄉和祖國,這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歸宿。但是,我們有一個更大的家鄉和祖國,有一個更深的根,有一個更加根本的歸宿,那就是地球?,F在社會,交通和通訊變得越來越便捷,經濟融合越來越緊密,地球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村落”。我們必須消弭狹隘的民粹主義思想,培養“地球祖國的意識”,通過教育,讓后代在傳承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了解和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尊重不同國家人民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4、從學校中心走向家庭社會
當今已經是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化時代,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地位更加凸顯,父母和社會可以并應該在育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在傳統的育人機制中,學校排在第一的中心地位,其實,家庭與社會教育的價值意義遠遠沒有得到關注。如何處理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并發揮1+1+1>3的效果,發揮家庭與社會教育資源的作用,是未來必須特別加以關注的問題。
04、新教育實驗的思考與探索
針對上述時代背景與轉型趨勢,新教育一直在努力探尋新的教育生態、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我們倡導為生命而教,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我們倡導建設數碼社區,培養信息意識與信息能力;我們倡導家校合作共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學習共同體;我們倡導國際理解教育,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我們倡導建立新型學習中心,構建從搖籃與墳墓的終身教育體系等。這里重點介紹幾點:
1、教育的使命——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懷特海說,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要實現這個目的,關鍵是要記住: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學生不是消極的知識接收器,生硬地灌輸知識不可能取得任何有效的教育效果,只能夠是勞而無功,甚至扼殺學生的靈性與創造性,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成為人云亦云的“呆滯”者。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能夠真正幫助學生走向自我發展之路。
我們這次論壇的主題之一是積極心理學。其實新教育實驗與積極心理學都是在2000年正式提出,兩者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
新教育實驗關于幸福完整的理念,與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2.0理論中的“flourish life”不謀而合。
新教育實驗的狀態論、潛力論和個性論與積極心理學如出一轍。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決定人生幸福的五個要素:積極情緒體驗、投入地工作和生活、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意義和目標、成就感。新教育實驗從操作層面,把這些要素落實到“十大行動”中。
新教育實驗把一生有用的12個好習慣,通過每月一事的方式進行推進。這些習慣同時也是積極的人格特質,在塞利格曼看來就是優勢特征,又叫積極品質。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組織了一個由社會學家組成的小組,共同商討制定出了VIA行動價值的性格優勢分類手冊,總共有24個優勢特征,核心是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卓越等。我們對比了這24種優勢人格與新教育的12個習慣,具有很大的重合性。
新教育通過“十大行動”把這些習慣與素養落地生根,具有很強的行動性與實踐性。
2、教師的成長——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
非常高興這一次一丹教育發展獎頒發給了新教育實驗,在頒獎詞中對新教育實驗“教師成長模式”旨在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和專業發展的問題給予了很高評價。新教育教師成長是以職業認同和專業發展為雙翼,專業發展以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為三大支柱。
3、課程的整合——未來學校成為學習中心
毫無疑問,建立在工業化背景的學校教育體系,不能夠適應信息化社會對于個性化的需求。前幾天,麥克勞希爾出版了我的《未來學?!酚⑽陌妗N以谶@本書在一個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傳統的SCHOOL要讓位于LEARING CHENTER,每個中心都有核心的課程,人們根據選擇的課程同時選擇若干學習中心。
當下,隨著新的知識越來越多,有一些教育流派是不斷把更多內容注入到孩子的生命之中。新教育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信息時代的知識碎片化背景下,特別強調課程的整合。因此我們提出了以生命課程為基礎、以真善美課程為主干、以特色課程、勞動課程為補充的體系,建議在課程上進行跨學科的整合,做減法甚至除法,而不是加法更不是乘法,以此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閱讀與寫作——搭建精神的天梯
新教育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神秘,而閱讀,則能夠給種子以美好滋養,并喚醒所其蘊藏的偉大和神奇。新教育倡導全民閱讀與全民寫作,主張寫作應與閱讀并行不悖,相輔相成。如果說新教育閱讀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的話,那么新教育寫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新教育希望通過閱讀搭建精神的天梯,通過寫作用文字搭建成長階梯。
??新教育的誕生與發展,和中國教育的改革??是??同頻共振的,是??和??中國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是??是融為一體的,也是和世界的教育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感謝這樣的時代,讓我們對教育的變革充滿想象力,也讓我們對教育的創新充滿行動力。
本文根據作者在第五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的發言整理,略有刪節。
關于CPE中國幼教展
CPE中國幼教展是國家級行業協會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的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托幼教商貿平臺,集“論壇研討+精準對接+趨勢引領+跨界融合”四位一體,是引領托幼教產品趨勢、傳播先進理念,推動托幼教全產業鏈健康發展的國際托幼教行業交流平臺。展會現場還將舉辦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邀請百位專家學者分享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與科學方法,探索新模式、尋求新突破。
關于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
協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在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務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由CPE中國幼教展組委會整理編輯。